- 精华
- 3
- 帖子
- 1253
- 经验值
- 7585
- 注册时间
- 2007-3-19
- 妈币
- 8739
       
- 帖子
- 1253
- 经验值
- 7585
- 注册时间
- 2007-3-19
- BB生日
- 2005-00-00
|
生本语文最为家长担心的有两点:一是拼音,二是写字。所谓生本的学生语文基础不扎实,也主要是指这两点。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是拼音。传统的语文是先学拼音,再学文字,学拼音要花很多时间,而且务求精确。而生本语文则是先识字,拼音只是作为辅助识字的工具学一学,主要目的是方便查字典。生本语文不是教不好拼音,而是不重视拼音。
那么,学拼音有没有必要学得那么“扎实”呢?见仁见智吧。刚好我在读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就有一段是讲学拼音的,摘抄如下:
-------------
从教材的编排看。现在小学语文大致还是采用先学拼音、生字,再学词汇、句子这样一个逻辑框架。
拼音真的需要放到语文学习的最前面吗?生字真的需要那样一个个独立地去学吗?
这里有一个貌似合理的逻辑推理:会读文章就得先认字,想认字就得学拼音——事实上,这个表面合理的逻辑并不符合儿童的认知顺序,逆反了人类学习语言文字的天性。颠倒了的语言学习的顺序,充满反认知的内质。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工具,拼音更只是“工具的工具”——它就相称于二胡演奏员偶然使用到的那块松香,可以让弓毛更润滑,却用不着在每个孩子初学二胡时就先去花费好长时间学习关于松香的知识——可这个“工具的工具”现在却变成了工具本身和目的本身.以至于居然有人提出中国文字以后要用“拼音”完全代替“汉字”。这样荒谬的想法不但被公然提出,竟然还引起讨论,真是不可思议!
同时我们还忘记儿童学习需要的是形象、有趣、整体感知等特点,一上学就把他们拉到枯燥而抽象的字母和生字上来,孩子们为此付出了痛苦的努力,却收获不到学习的快乐,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只学到了很少东西。
——摘自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
二是写字。这其实是学习次序的问题。传统的教法是每节课生字很少,同时要求会认、会读、会写。而生本则要求一下子认和读很多字,以便早日开始阅读,早日进入意义世界和趣味世界,但不要求这些字都会写,以后再慢慢来。因此,在低年级,生本的学生写字不好,作文中错别字多,但是,在大量阅读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到了高年级自行消失了。
[ 本帖最后由 mountie 于 2009-11-24 15:4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