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
- 0
- 帖子
- 270
- 经验值
- 1870
- 注册时间
- 2013-4-7
- 妈币
- 1369
    
- 帖子
- 270
- 经验值
- 1870
- 注册时间
- 2013-4-7
- BB生日
- 2007-09-14
|
自然科学为什么一定要读阿西莫夫
我们说,孩子在14岁之前,主要任务就是在头脑中建立起整个世界的映像。有了这个映像,心理空间,才有以后的一切。因为客观物质世界的不变性,决定了先拿客观物质世界开刀,建立有关客观物质世界的映像,最方便。那么,“方便”体现在哪里呢?
“方便”的最大体现,就在于资料的丰富性。春日的花开,夏日的燕来,冬日的夕阳。这些呢,你要想去观察,随时随地,都可以去。它们是客观的,就在那里,想去看,就去看好了。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处于这个客观的物质的世界里面,每年都有春天,想去观察,想去体验,随时都可以。直接经验是可以非常容易获得的。
社会的、心理的不行。你想体验暴怒时候的感受,你不能随时。不管是谁,都不能随时暴怒。
对于客观现象的描述,对于客观规律的阐释,对于客观世界的叙写,有很多很多书籍。事实上,这个类型的书籍是最多的...可能仅次于文学类书籍...很方便,到处都可以得到。
这些书籍呢,有一个类名,叫做“科学类书籍”。更重要的是,科学类书籍是一致的:你不管是美国科学家写的书、苏联科学家写的书、中国科学家写的书、教皇写的书、法师写的书,只要主题是科学,那他们笔下的世界,就是同一个。不存在一点点“对象的游移性”。
社会现象就不同。即便同是中文书,在大陆出的书里的小刀会,和台湾出的书里的小刀会,就不一样。大陆是以赞赏的态度写小刀会的反抗异族侵略反对封建势力,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小刀会的失败,是有于没有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而失败的;台湾是以贬低的态度说小刀会的,叙说他们的残暴对于社会秩序的践踏,然后,笔锋一转,指出他们确实抵抗了异族入侵,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
你要是同时把大陆出的写小刀会的中文书和台湾出的写小刀会的中文书,同时拿给孩子,孩子就彻底凌乱了:妈妈,小刀会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即便是在大陆,出版鞭挞小刀会的野蛮残暴,对于社会秩序无视践踏的书,也指日可待了。
要是这样的书在大陆也出现了,那三本书放在一起,孩子就更加地迷糊凌乱。
自然科学的书籍,没有这个问题。到处都是统一的,和谐的,一致的。这统一和谐一致,便于孩子建构头脑中的图景。
自然科学的书很多呀,汗牛充栋,那为什么阿西莫夫?
这个佛教很厉害。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巧妙的暗喻,表达了一个叫“圆融”的观念。它是说“帝释天之网”。帝释天是一个护法神,他要保护佛陀、佛法和出家人。用来装饰帝释天的宫殿珠网上,缀联着无数宝珠,每颗宝珠都映现出其它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现出圆融谐和的绚丽景观。
这是一个巧妙的暗喻,可以用来喻很多很多的意象。这里呢,申爸只关注一点: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一沙一世界。帝释天的每一颗宝珠,除了是它自己以外,它里面还有所有其他宝珠的影像。
孩子想要通过间接经验,建构起整个自然界的图景的话,他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资料...一个资料,就好像申爸引来的国家大剧院的入口的文,它只能提供一个方面的角度,一个主题...
这就好像帝释天的宝珠。一颗宝珠,里面尽管含有一切,但是,你可以想象,你要得这宝珠一个得话,你彻底地得到了这宝珠本身...还有呢?就是这宝珠四周围的那些宝珠。因为离得近,影像清晰,看得清。可是,离得远得宝珠,你就看不清了。尤其是,藏在它旁边的那颗宝珠后边的珠子,你就根本看不到。
你怎么样才能把整个珠帘尽收于胸呢?你把所有的宝珠都收进来,就行了。
阿西莫夫的一本书,就是一颗宝珠。它里面除了它自己以外,也包含着所有其他的宝珠的影像;你要是想得到整个自然界的总体影像,你就把所有这些书,都包含进来,就行了。这就好像帝释天的珠网,你想得到整个珠网的全貌,你就把每一颗珠子都包含进来。
那么,具体来讲,阿西莫夫的书,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什么叫做“里面含有其他一起宝珠的影像?”
阿西莫夫这个人呢,早先是以科幻小说作者而著称的。他很早就写科幻小说。不过,他的科幻小说一直都是在杂志和报纸上连载的。 一直到了1950年,他30岁的时候,他的第一本书才出版,叫做Pebble In The Sky。好像有翻译成《天空中的小石子》的,是不是这样,申爸不知道。申爸没看过这小说,也许豆神知道。(备注:豆神说叫《苍穹微石》。)
完了呢,他就一直写科幻小说。一直写一直写,写到1968年。到了那一年,阿西莫夫觉得写科幻没劲了,就决定封笔,不再科幻。他转去写“科普”作品了。
就这样,科普作品一直写到92年他逝世,一写写了24年。阿西莫夫呢,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得多。他一辈子,一共出版了400多本书。
你想啊,这个人活了72岁。就打娘胎里开始写,他一年也要写6本书....平均两个月就写出来一本!阿西莫夫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得快。
大家看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第一版,是1965年写的。那么厚厚的四本书,他只用了8个月,就写完了。“是一本厚书,有50万个词”,阿西莫夫自己评价他这本书的时候说。其实呢,说阿西莫夫写得快,平均两个月一本书,那是从他出生算起的。他第一本书是在30岁的时候出版的。要是从30岁算起,他的420多本书,是在42年你里面出版的。要是这样算的话,他一年出版10本书!这个怎么说呢?就是平均36天写完一本!
妈妈们试试,看看自个儿36天能不能彻底地读懂一本...完了呢,你就有感受了:这个家伙,根本不是人。
阿西莫夫最神的地方在于,他出版了420多本书,本本好!很多是一时洛阳纸贵的畅销书;一时不畅销的,也是常销书。
在科幻小说创作方面,阿西莫夫和克拉克、韦尔斯并列,是科幻小说三巨头之一。
1968年以后,阿西莫夫不玩儿科幻了,专心科普。这一下,他不是之一了:他是有史以来最牛的科普作家。绝对不是之一,就是“最牛”。在写科普作品方面,阿西莫夫绝对是公认的“第一”。(以上摘自《大申爸书话》之阿西莫夫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