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0 | 浏览: 1094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手机看此贴
  • 微信扫一扫 手机看此贴
  • 好内容 随时分享到朋友圈

[ 预防保健 ]

关于微量元素的猫腻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帖子
64 
经验值
365  
注册时间
2018-7-16 
    • 妈妈网轻聊
      给生活加点料

    • 妈妈网孕育
      就是好用

      holdImg
    • 广州妈妈网
      广州妈妈网,更懂广州妈妈

      广州妈妈网二维码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2:21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前天发的发烧篇2,好像看的人不多,但是都是我的真实分享,都非常实用。大家有需要的可以拿去尝试。
今天心情有点不好,上班不在状态,所以上来发个贴。
我经常看到有些妈妈给孩子测微量元素,然后补钙,补锌,补铁等等,甚至有给孩子吃海参,虫草燕窝的都有。今天我就来浅谈一下我对“补”的个人看法。
首先,大家为什么要给孩子补呢?无非就是孩子体质差,或者个不高,或者比别人瘦,或者希望孩子更好更聪明等。殊不知所谓的营养品,保健品它毕竟还是化学制剂,即使它说的再好,纯天然植物萃取啥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它的保鲜、储存啥的还是必须要加东西的。那东西吃进去,真的对孩子没有副作用吗?那我们就得深思了。
母乳喂养能给宝宝提供近乎完美的营养,是任何其他营养物质都无法取代的;千万不要过多的添加额外的营养素,否则会破坏母乳天然的营养价值,反而得不偿失。婴儿配方粉不是“母乳化奶粉”,现代工业也不能保证婴儿配方粉中所含的营养成分的种类,结构和数量完全等同于母乳。所以,我现在有点后悔,那会奶水太多,每晚床上都湿一大片,所以我自私了,为了让自己睡个好觉,我7个月就给女儿断了母乳,改成配方奶,真应该多给孩子吃点母乳的,现在奶粉问题那么多,不查都是好奶粉,一查一个准,大家都懂的。

微量营养素有没有必要测?
其实,早在2013年,国家卫计委就有发布关于禁止非诊断类开展微量元素检测的通知,只是有些人可能没留意到,不知道而已。
因为我们人体中的微量营养素含量很少,所以很难通过血液直接检测到孩子体内的含量,现在给孩子查微量营养素,并不是直接检测血液里微量营素的含量,而是通过与ー个标准进行对比来判断的,也就是说,并不是直接检测出血液中微量营养素的含量,而是通过与微量营养素的标准比测出来的。所以,测定过程中的误差相当大。只要操作时有一点点的误差,对比出来的数字就会差出很多之所以会出现误差,并不是说仪器不准,实验员操作不认真,而是其中有不可避免的误差因素。比如从指尖或耳垂取血,采集血液过程中,组织液和血液一同被挤出,造成血液稀释;空气中含有微量营养素,如果采血后没有马上化验,空气中的微量营养素就会沉淀在血液里;采血的过程中要用碘酒、酒精消毒,它们们当中的微量营养素也有可能被一起采到血液当中。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所以微量营养素的检测数据并不是很准确。
那用不用补充微量营养素?
虽说微量营养素只是一个参考,可是如果真的查出孩子的某项元素偏低,爸爸妈妈都会不由自主地就想办法去给他补,想想着补总比不补强吧。可是,补还真有可能出问题。因为我们平常关注的钙、铁、锌等微量营养素,几乎都是二价阳离子,它们在胃肠道初步吸收的途径都是一样的。如果你只给孩子补充了其中的一种,比如钙,就会减少其他微量营养素的吸收。因为我们人体在吸收微量营养素的时候,转换的途径都是一样的,一种元素的力量强了,其他元素相对就要被削弱。所以父母会发现,给孩子补了钙,过一段时间发现孩子又缺铁了、缺锌了,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的食物中铁少了、锌少了,而是钙的量太多了,使铁、锌无法被吸收。既然不能随便补充微量营养素,那怎么才能保证孩子获得均衡而充足的营养呢?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虽然含量很少,但所起的作用却特别重要。过多或不适当补充,不仅不能促进孩子健康生长,反而会出现其他营养物质吸收受阻等问题。合理均衡的饮食是最好的营养素补充剂。
测微量元素花不了多少钱,但有时候真不是钱的问题,而且没必要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去让孩子扎一下手指。我们都爱我们的孩子,希望什么都尽可能给他更好的,但是好的不代表对的,现在外面的食品安全问题很突出,我们可以尽可能给孩子好的素材,合理的饮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关于微量元素的猫腻
快速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754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5 Copyright 2004-2024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开发者:广州盛成妈妈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版本:11.12.0 应用涉及权限APP隐私协议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