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87 | 浏览: 30700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手机看此贴
  • 微信扫一扫 手机看此贴
  • 好内容 随时分享到朋友圈

四川地震救援工作信息汇总贴(主要来源于全国NGO) ...

[复制链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帖子
2459 
经验值
13074  
注册时间
2008-3-26 

认证代购团长

    • 妈妈网轻聊
      给生活加点料

    • 妈妈网孕育
      就是好用

      holdImg
    • 广州妈妈网
      广州妈妈网,更懂广州妈妈

      广州妈妈网二维码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16:30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四川地震以来,作为NGO会是第一时间动了起来,不管是到前方还是在后


方的,作为一位普通的妈妈,我偶然也来到这个网站,也跟这个网上一些朋


友有些交往,看到大家也都很为这事热心,行动,但对于前方信息却是各显

神通,很用心看了不少,发现信息有点零碎,也有很多是没有发上来的,今天

在一个全国性的NGO网络群中谈到一件可以共同为灾区做的事时,发现大

家就都是NGO对于前方的信息还是有很多需要沟通和交流的地方,更何况

这个网呢,妈妈网是我很尊重的网,这里边有很多普通的妈妈,以一份母亲

的爱帮助各式各样的需要帮助的人,我会相信这里边的热心会让更多生命

感受到温暖和爱,所以很想将我所得到的一些NGO界的信息放在这里边,

想做点好事的妈妈提供信息,也欢迎更多信息提供者在这里边发布,让我

们的力往一处发,事情做得更好更多更长远!



本帖信息来源主要来自NGO界,楼主会在工作中求证如实后发布,如果有其他来源请注明及尽可能先求证实况后发布,以免误导公众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帖子
2459 
经验值
13074  
注册时间
2008-3-26 

认证代购团长

志愿者注意事项

志愿者注意事项

首先,参与救助幸存者的人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服从组织安排,可注意戴有标志的志愿者,现场有问题可询问他们。
第二,不能影响医院的正常的救援和医疗秩序,注意和医护的良好关系,要理解他们的工作。一切行动以他们的指示优先。
第三,注意个人的卫生,谨防再次感染伤员和传染自己。
第四,快乐公益,不抱怨不生气。无论遇到任何情况、人和事,都请宽容看待。当因客观和主观因素不能继续工作时,请告知负责的志愿者,停下来就好。

一、安慰幸存者,前期以倾听和关注为主

催化倾听的几个要件
  (1) 集中注意力在幸存者的世界(不要随意打断幸存者所想说的,让他自由的表达,以进入他的经验中)
  (2) 专注在幸存者言语和非语言的讯息(如他的眼神、音调和肢体动作等)
  (3) 依幸存者当时的心理准备状况,让他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或以身体上的接触安抚(如拍他的肩膀)。
  4倾听时需要
  (1) 让说话的人感到自在:让他们感觉到他们能自在的说话。
  (2) 对说话的人表现出你想要听他说话:注视与行为表现是重要的,不要让自己忙于其它事情上。
  (3) 避免注意力分散:不要漫不经心的涂鸦、清敲或播弄纸张,若把门关上那会使环境更安静,更有利于倾听。
  (4) 要有耐心:给予足够的时间,不打断说话,避免看着门,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
  (5) 克制你的脾气:一个生气的人容易从他人的话语中得到错误的意思。
  (6) 停止说话:假如你正在说话,你并无法倾听。
  (7) 问问题:这表示着你正在倾听,将有助于发展进一步的观点与必要的澄清。  

二、在今天的工作会议上,我们的特约心理专家们总结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时,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要避免的误区,该原则普遍适用所有愿意付出关怀、爱心的社会各界大众,面对受灾的孩子时的建议,在此和大家分享。
当你与灾区孩子们在一起时,十不要,五要:

不要做:
1、不要欺骗(如孩子父母已经双亡,还是骗他);
2、不要承诺他做不到的事(我一定帮你找到你的父母);
3、不要强迫他回忆或说话(不要说“没有关系,你说啊”);
4、不要粗暴地“干预”他的情绪,如“不要哭了”、“要勇敢”、“哭吧!”等等,他有自己发出情绪的方式;
5、不要表现出他很可怜,需要被同情的样子;
6、不要试图取代他的父母,不说“没关系,我们都爱你”,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父母;
7、不要过度的给予,有可能造成依赖、迁怒或感觉被施舍,会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
8、不要以为自己是救世主,不要以为只有自己能帮助他,让他先找到康复的方法,启动每个人自我疗伤的能力;
9、不要造成他们的内疚(幸存者综合征——为什么我的同学都死了)、不要说“你已经很幸运啦!”“你已经比别人好多了!”
10、不要对他所经历过事情充满好奇,即使我们很爱这个孩子,我们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这是二度伤害;

要做什么:
1、如果需要和可能的话,大量躯体接触:
对孩子,此阶段,在这种情境下(仅限休克、急性反应期——在重大事件中,在几秒钟后或几小时内数月内),毫不犹豫地躯体接触。但如果孩子有拒绝,不要勉强。
2、先用日常生活的招呼语言,建立信任的关系,开启谈论的可能性;简单、通俗的、甚至可以重复的非常正常的方式,“你冷不冷啊,你中午吃什么了”;
3、礼物:玩具,画笔和纸;补充营养的;建立信任过,才能给出关怀。
4、如果有时间,也允许的,给孩子表达的方式:特殊渠道的沟通,绘画、以讲童话故事的方式
5、告别时要说如果你以后需要我的帮助,还是可以来找我,难过的时候我都在。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电话或者地址。(来来往往的探看者,造成了孩子不停地被抛弃、分离的创伤)

开心你们的行动!

一行公益,人人公益。快乐公益,尽我心意。


                                                                                       重庆一行公益行动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帖子
2459 
经验值
13074  
注册时间
2008-3-26 

认证代购团长

震灾后的卫生工作手册

震灾后的卫生工作手册
国防医学院事故伤害防制小组 王育仁
来源:http://921.yam.com/protect/handbook.html#d

一、        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工作对于灾区整体的卫生情况影响相当大,如果个人卫生工作没有确实完成,不旦会使个人健康受损,更容易造成疫病之流行。因此,为了维护个人的身体清洁以及体能状况的良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洗手时以流动的水源为佳,如果没有香皂或洗手乳,可用细石粒、粘土或燃烧完全之木灰烬涂抹清洗。
  2. 至少以冷水作全身清洗或淋浴。
  3. 每天清洗身体与外界接触之孔道。
  4. 预防龋齿之形成,如果没有牙膏,可以在一公升的水中加入两茶匙的盐,以此所制成的盐水来漱洗口腔。
  5. 尽可能修剪长发,以避免在无水清洗的状况下,造成头虱或是霉菌感染。
  6. 指甲与趾甲应该修剪干净,避免藏污纳垢造成饮食感染。
  7. 尽量保持充足之睡眠,调适生理与心理机能状态,以获得最佳的体能进行家园重建。

二、        衣具卫生

震灾之后,衣服的外表会黏覆许多灰尘、化学物质、细菌、小昆虫,甚至吸收大量的湿气,而体表的汗液、油脂也会沾到衣服的内层,造成人体的不适,因此尽可能要注意以下的几点:

  1. 衣服在穿着上应该轻便舒适,并着重清爽或保暖的功能,避免受到天气酷热或严寒之伤害。
  2. 里衣必须每天换洗,如果可能的话,应浸泡于95。C的热水中一段时间,再以干净冷水冲洗、晾干。
3. 袜子应该每天换洗,并保持干燥;如果患有香港脚,可以将冲洗后的袜子浸泡于3.5%甲醛(福马林)液中,避免感染他人。

三、        营区卫生

1. 扎营:
如果无法选择建筑物作为灾民安置场所,必须在野外扎营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作为卫生条件之评估:

  ○天气状况。
  ○土壤种类、地形、地势。
  ○河流、湖泊,水流方向。
  ○盛行风向。
  ○邻近工厂或污染源。
○垃圾及废水之排出时机。

  2. 炊室卫生:
炊室必须要排除各种有害环境因素,才能确保食物不受污染,因此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非炊室人员禁止进入。
  ○不让健康条件不宜负责炊事者烹煮食物。
  ○炊室之构筑必须在营帐周围的上风处。
  ○厕所必须在炊室下风处至少200公尺以外。
  ○藉助一些搭建物,防止尘沙飞入。
  ○炊室之构筑不可正好靠近营帐之出门通路。
○足够且清洁的水源供应。

设置适当之处所,以供垃圾及废水之倾倒。 炊事人员必须构筑下列设施:

  ○专供炊事人员使用之厕所(含洗手设施),须包括流动水源、香(肥)皂等。
○炊室内亦须具备洗手设施。

  3. 饮水卫生:

  ○饮水的来源应量以自来水或包装水为主。如果没有办法,可以取自湖泊或河流水源,但饮用前必须先经过过滤或至少煮沸20分钟,方能有效杀菌。
○饮用贮水时,须注意要取用上层水,不可翻搅槽内饮水避免混浊。

4. 废水处理:
特别是炊室的废水,可以在下风处挖掘一个坑洞,每天在倾入废水后,再盖上5公分的砂石泥土。

5. 厕所卫生:
厕所是很好的疾病传染源,而异味也易引起人体的不适感,因此必须注意下列几项:

  ○至少应离开扎营地点50公尺以上。
  ○至少应离开炊室200公尺以上。
  ○至少应离开饮水源50公尺以上。
  ○构筑地点应低于扎营地点。
○厕所内每天应以石灰水(石灰与水比例以1:3混合)泼洒消毒,用量为100人每天10公升。石灰水的剌激性气味也有助于驱走蚊蝇。

四、        饮水卫生

饮水对于人体生理之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灾区饮用水必须以自来水或包装水为主,若实在无法取得,才可以饮用经处理之后的其他水源,因此可以利用下列几种方法来消毒以取得干净无害的饮用水:

  1. 野外饮用水源的选择标准:
  ○无恶臭、恶味。
  ○清澈、透明。
  ○地下水优于地表水;流动水优于静止水。
  ○不含油粒、乳状或是发霉物质。
○不含死亡或生病的生物。

  2. 处理方法:
  ○沈淀:于沈淀池入口设置有孔的隔板,并使水流在池中分布均匀,不生涡流,以利大颗粒悬浮固体下降沈淀。
  ○过滤:利用砂石及细网层层铺叠的方式建立过滤槽,让水流经过并过滤掉水中不溶性杂质。
  ○消毒:
   A 加氯(或漂白水)消毒。
   B 煮沸消毒,或至少维持70。C,20分钟以上。
   C 化学物添加:可投以洁水锭如micropur, halazone, globuline等,未经处理的表面水需先经过滤程序后再消毒;此外,洁水锭添加之后,必须等反应时间(20分钟)过后方能饮用。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帖子
2459 
经验值
13074  
注册时间
2008-3-26 

认证代购团长

社会、心理复健手册 之 家庭支持篇

社会、心理复健手册 之 家庭支持篇
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心理复健咨询小组
来源:http://921.yam.com/care/fam.html

在这场灾难中,也许有你的亲人或认识的朋友不幸受伤或罹难,甚至你自己也受到了伤害;也许你的经历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但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你知道每一个人在地震灾害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也提供一些方法帮助你度过心情的难关,走出灾难,面对未来的生活。

我们将从家庭支持方面来协助你们。

灾变后,孩子会有什么反应?
  ●担心父母将死去
  ●担心自己会被孤独抛下
●担心灾变将再来

我该如何与孩子讨论灾变事件?
  ●鼓励或接纳孩子讨论事件发生的过程
  ●允许他们表达因灾变而来的挫折、混淆、害怕及悲伤等情绪
  ●提供会一直陪伴及安全无虞的保证
●不要期待孩子在一夕之间长大,变得懂事、成熟乖巧、听话

我该如何与我先生(太太)相处?
  ●夫妻间的关系会因为灾变而产生紧张与冲突
  ●因为性别的不同,在因应失去亲人的悲伤会有不同的方式
  ●失去孩子的爸爸多采取沈默而内敛的悲伤因应,妈妈会因为爸爸的反应,觉得自己孤独面对失去孩子的痛苦而责备爸爸,使得夫妻之间渐行渐远。
  ●如果能彼此接纳个别的因应方式,又能表达共同的伤痛,有助夫妻关系更加紧密。
●如果夫妻间的沟通出现困难,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

我该如何与其他受灾家庭相处?
  ●许多家庭共同经历失去亲人、毕生财产的苦痛,不必相互比较彼此的不幸
  ●灾变使大家都是落难人,经历同样的劫难。
●请记住:在灾变的不幸之下,你不是孤独的,可以和其他受害家庭相互扶持,一同走出悲情的生活。

灾变发生后,亲友可能的反应为何?

  ●灾变刚发生时,亲友们的慰问和支持相当密集,随着时间会渐渐减少
  ●有些亲友的慰问集中在哀悼失去亲人或叹息损失的财产
●有些亲友会鼓励自己尽快忘记伤痛,往前看

我该如何应付亲友们过度热心的询问?

  ●忘掉伤痛并不容易,亲友只是努力的想要减轻你的哀痛,不要因此造成自己的压力。
  ●亲友并未经历和自己相同的遭遇,的确不容易感同身受,不要责备他们的误解或该干脆拒绝他们的关怀。
  ●可以明确的告诉亲友你要什么,你不要什么,你有自己因应速度,他们会了解而支持的。
  ●可以要求信赖的亲友给予陪伴、心理支持及真诚的倾听。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心理支持或资源讯息,可寻求专业人员的建议。
  
面对灾变,我会有什么反应?
  ●觉得自责
  ●易陷入”假如”的牛角尖里,例如:假如当时我拉他一把,就可以免于死亡或伤害…,”假如我预先知道房子会倒,就不会买这一间””假如我有挖土的专门能力,我或许可以及时救出…”。
  
我该如何面对自责?
  ●自责是非理性的,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测灾变发生的时间与强度,也没有人可以事先准备好应变非预期性的灾变。
  ●遭遇大灾变,要摆脱自责并非易事,甚至是一场长期的抗争。
  ●开放自己听听别人不同的声音和解释,建立新的认知方式,或许可以逐渐降低自责的感觉。
  ●时时用正向的说法来劝告自己,可以为自己发展新看法而摆脱自责。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帖子
2459 
经验值
13074  
注册时间
2008-3-26 

认证代购团长

社会、心理复健手册 之 社区邻里篇

社会、心理复健手册 之 社区邻里篇
  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心理复健咨询小组
来源http://921.yam.com/care/soc.html

在这场灾难中,也许有你的亲人或认识的朋友不幸受伤或罹难,甚至你自己也受到了伤害;也许你的经历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但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你知道每一个人在地震灾害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也提供一些方法帮助你度过心情的难关,未出灾? 曭熙掉v,面对未来的生活。

我们将从社区邻里方面来协助你们。

房屋及地区的安全

  ●应尽速检测是否安全,以决定是否搬回家住。
●房屋检测可联系建筑师公会、土木技师公会、结构技师公会与大地技师公会等单位协助勘验。有问题可联络内政部营建署,电话:(02)2737-4756。

需求是甚么自己最清楚

  ●建立社区基本资料、提出未来的远景。
  ●以里邻巷弄或村等为单位,主动进行户口、地籍、房屋损害情形等资料之调查。
  ●居民若已搬离灾区,一定要设法建立联络簿,建立社区联络网。
●社区的联络网应建立一个对外的沟通联络管道。
  
组成社区的重建服务团队

  ●社区人力资源调查与管理。
  ●调查灾区居民可以利用的专长与资源,例如水电木工、电脑文书处理、车辆、或者劳动力,将可用的人力资源与时间建档
●增加对社区的认同感,较能满足地方的需要,并配合外界的力量加速重建的进行。

未来居住环境的整体规划
  ●一个社区在灾后要重建,如果没有完善的整体规划,以急就章的方式就起砖造屋,可能会造就另一个生活品质低落的生活环境。
  ●居民可以对于自己的房屋、社区、公共空间等的需要与想法,先进行讨论,整合聚落的重建计画,凝聚社区意识,藉此机会营造一个新的家园风貌。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帖子
2459 
经验值
13074  
注册时间
2008-3-26 

认证代购团长

感谢您! 在如此大的灾难中,与我们同行。

感谢您! 在如此大的灾难中,与我们同行。
-----志工自助手册-----
  台大921灾后心理复健小组 谨制
来源:http://921.yam.com/care/volunteer.html

921震灾,冲击着两千两百万的台湾同胞,感谢您热心参与此次救灾的行列,在众人的努力与协助下,将能实现重建家园的愿景。救灾的行列中您可能看到周遭的人,为此次的灾难感到震惊不已;为未来的生活感到惶恐不安;为亲友的伤亡感到罪恶、哀痛。看到他们处在生活的危机当中,也许您想帮忙却不知如何是好,也许您已经做了一些努力,但想再做更多的了解。在此我们提供一些简便的方式,期待对您在帮助需要帮忙的人们时,会有所助益。

用心倾听他的心声

  ●找个时间、地点,让他能安全、自在的表达出震灾后的内心感觉
  ●藉着目光的注视与恰当的姿势、动作,表达出您愿意接纳他,听他说话的态度
  ●谈话时要专心,不要一边谈话一边忙其他事情,也尽可能不要被其他事打断
  ●要有耐心,给他足够的时间谈,尽量不打断他的话,让他体会到您的全心接纳
  ●适当地问他一些简短的问题,可以帮助您更了解他的问题或想法
  ●尽量使用开放式问句,例如:‘多告诉我一些关于……’、‘你可以说说看你的想法……’、‘你觉得对你最困难的是……’
  ●注意对方言语和非语言讯息(例如眼神、音调及肢体动作等)的表达
●在灾变后,灾民有时会因悲痛、无助,转而抱怨、气愤,甚至责怪救灾人员,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尽量不要激动或生气,心情激动也容易让自己误会对方的意思。请尊重且接受灾民的情绪感受,并给予支持。

陪伴他一起解决问题

  ●试着与受灾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协助他厘清问题的轻重缓急,先将心力及资源用在解决较重要的问题上
  ●协助他了解问题与资源,避免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当的期待
  ●协助他寻找资源或援助,来帮忙解决问题
  ●协助他设定可以帮助他回复正常生活的具体目标,而且想出立即可以做到的行动步骤
●当他实际采取行动解决时,立即给予鼓励与肯定

辛苦您! 在帮助别人之际,别忘了照顾您自己

面对震灾的惨状,骇人的景观或听闻,以及救灾工作的过度负荷与不顺利,甚至危及个人生命财产的损伤。这些沈重的压力,均会冲击您的身心状态,造成许多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您可能会有下列的反应

  ●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不足,产生生理上的不舒服(例如:做恶梦、晕眩、呼吸困难、肠胃不适等) *注意力无法集中以及记忆力减退
  ●对于眼前所见的感到麻木、没有感觉
  ●担心害怕自己会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因为救灾不顺而感到难过、精疲力竭,甚至生气、愤怒
  ●过度地为受灾者的惨痛遭遇而感到悲伤、忧郁
  ●觉得自己救灾工作做得不好,而有罪恶感或觉得对不起灾民
●喝酒、抽烟或吃药的量比平时多很多

事实上,目睹这样严重的灾变,这些反应均是短暂的正常反应。它需要时间来抚平,让您恢复平常的生活,但您也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尽速让自己恢复元气。

您能为您自己做些什么

  ●告诉您自己您所有的感觉均是正常的,在离开救灾工作岗位之前,适时地将这些感觉和救灾经验,与其他的救灾伙伴分享
  ●留意自己与伙伴是否过份疲惫,请给您自己适时的放松休息与睡眠
  ●必须有定时定量的饮食,即使您不太想吃东西
  ●虽然情况急困,但是请您尽量让自己休息时的环境保持安静、舒服、自在
  ●多给予自己及周围的亲友鼓励,相互加油、打气,在已经做了的工作上继续加上有利的作法,而避免批评自己或其他伙伴的救灾工作
  ●肯定自己与工作伙伴在任何微小工作上的好的改变,并乐观地期待未来愿景
  ●有困难时,不要犹豫向伙伴们提出,并接受他人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若长时间(三至六个月)您的心情依旧无法平复,这时您需要专业的帮助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帖子
2459 
经验值
13074  
注册时间
2008-3-26 

认证代购团长

向所有参与救灾的朋友致敬

向所有参与救灾的朋友致敬
救难人员的的心理复原
‘九二一’灾后社会心理复健小组
林耀盛     编写
来源:http://921.yam.com/care/resecuer.html

以下本短文将介绍救难人员不断目睹一幕幕生离死别人间惨剧后,可能对自己身心状态所造成冲击的面向。当我们在讨论‘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的受害者时,当注意的是广义的灾难事件受害者,应该包含灾民与救难人员。我们可以从下列的简表,了解灾难事件受害者的分类。
对象        直接暴露在灾区冲击/现场        间接暴露在灾区冲击/现场
服务接受者        1. 受冲击的生还者
2. 丧亲的受冲击生还者        1. 亲戚与朋友丧生
2. 受冲击的当地或邻近社区
3. 广大社群(曾发生类似经验,经由媒体报导引发回忆而受影响者)
服务提供者        1. 救难与危机处理服务单位相关人员
2. 调查与勘验相关人员        1. 心理咨询或相关专业人员
2. 服务提供者的训练单位或支持来源
3. 广大的基层组织结构
  
所以,当我们考虑‘心理复健’工作,不可忽略参与救灾工作的相关人员与其他社会大众。

本文将先说明参与救灾工作相关人员可能面临的压力源及其引发的症状。

一般来说,参与救灾人员会面临三种类型的压力源:‘救难人员的损失或受伤’、‘创伤性的刺激’与‘任务的失败’。救难人员的损失或受伤指参与救灾时因为过度疲累而无法发挥功能或受到伤害;创伤性的刺激指救难人员目睹灾难事件现场凄惨景象而产生恐惧惊吓反应;任务的失败指当救援工作未达预期效果,救难人员感到强烈失望或觉得个人没有价值。救难人员在参与救灾阶段与任务结束阶段时,都会面临不同的压力,有些压力甚至是不断累积或周期性的复发。如果救难人员未能了解自己的压力源,并予以适当处理,则压力堆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产生下列症状。

1. 生理层面
  ○心跳加速、血压上升
  ○呼吸急促
  ○晕眩、胃痛与腹泻
  ○冒汗或寒栗,皮肤湿黏感
  ○手、唇与眼睛颤抖感
  ○听力减弱
  ○头痛
  ○视角广度变小
  ○虚弱感、麻木感、手脚感到刺痛或沈重
  ○身体不协调感
  ○肌肉酸痛感
  ○下背部疼痛
  ○喉咙有肿块的感觉
  ○胸腔疼痛
  ○晕眩感
  ○过度的惊吓反射动作
  ○疲惫感
○食欲改变

2. 认知层面
所有的认知历程都被严重的压力所负面影响。在急性压力阶段,伴随着生理上的症状外,往往会有下列现象:

  ○记忆力问题
  ○叫出物体名字的困难,例如要请别人给他某物品时,叫不出需要什么东西
  ○失去方向感
  ○理解力的困难,思考缓慢
  ○心智混淆
  ○对简单算术感到困难
  ○逻辑运用或判断决策与问题解决的困难
  ○丧失寻求替代方案或另外方法的能力
  ○注意力无法集中,注意广度受到限制
○丧失客观性

3. 情绪层面
  ○感到自己像英雄般,无懈可击的
  ○过度的狂喜
  ○焦虑与恐惧
  ○对受害者的过度投射认同
  ○对同伴、政府官员或媒体感到愤怒或责备
  ○易怒的,过度亢奋的,不休息的
  ○悲伤、哀悼、忧郁、心情低落
  ○梦魇连连或睡眠困难
  ○对自己作得不够好感到罪恶感
  ○感受到孤立、冷漠或疏远
  ○冷淡、兴趣减低
  ○情感否认、麻木感
○对别人的安危过度担忧

4. 行为层面
  ○沟通困难,不管是口语上或书写上
  ○活动量过度
  ○效率或有效性降低
  ○愤怒感,经常与别人争论
  ○无法休息或放松
  ○一段时间哭泣
  ○饮酒、抽烟或服药的量过量
○社会撤退,人际疏离感

一般来说,在每一次救灾任务暂告一段落后,由专业人员向救难人员作一个简单的会报,请救难人员说出一天工作下来,自己‘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或者‘有什么心得’想分享给其他同伴,如此一方面可以降低个人因为工作负荷量感到过度身心俱疲与情绪困扰,另一方面可以凝聚救难人员的士气,藉由团体的社会支持使个人保持脑力、体力与心力的完善状态,为自己隔天的任务加油打气。当然,社会大众的鼓励与支持,更是救难人员的坚强后盾,当救难人有结合心理资源与社会资源,救难人员更可提升工作效率,协助灾民重建家园。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救难人员感受到自己的症状明显,表示个人的身心状态已经处在一种能量过度耗损的疲惫感,若症状持续发生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人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功能,记得前往居家附近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全台地震是我们的‘共业’,而‘重建家园’是台湾每一份子的共同责任,这更是台湾展现公民社会雏形的契机,废墟的新生,需藉由全民力量的凝铸打造而奠基。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帖子
2459 
经验值
13074  
注册时间
2008-3-26 

认证代购团长

用心聆听孩子的声音

用心聆听孩子的声音
---孩子的亲人死了,我们可以替他做什么?
台大921灾后心理复健小组制作
来源:http://921.yam.com/care/listen.html

在‘921集集大地震’之后,台湾社会急需展开心理复健的工作。在你的周围,是不是有一些孩子,他们失去了自己亲爱的家人或朋友,这个孩子可能是你自己的孩子、你的亲人、或是你在灾区中认识的朋友,这些孩子正面临生命中的重大挑战,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让我们一起陪伴他。你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帮助他,首先你可以先观察在灾难后失去亲友的孩子,他们是否出现以下的一些现象:

这个孩子有以下的现象吗?

  ●不相信家人已经永远离开,坚持他们会再回来
  ●身体产生不适:没食欲、呼吸困难、做恶梦等等
  ●觉得自己是被过世家人抛弃的小孩,甚至会对他们感到生气
  ●觉得亲人死亡是因为自己不乖、自己乱诅咒所造成
  ●模仿过世亲人的行为或特征
  ●变得容易紧张e
  ●担心以后没有人照顾他、疼爱他
  ●出现跟以前很不一样的举动,例如:特别乖、特别顽皮或故作坚强
---- 这些是许多孩子在失去亲人之后常会出现的反应…..,
  
面对孩子的种种反应,以下,是你可以做的以及尽量避免去做的。
  
你可以做什么

  1. 分享经验
鼓励孩子说出他灾害当时的经验,或者用间接的方式与孩子讨论亲人死亡的议题,如:先讨论小宠物的死亡、以前亲人过世的心情等等。

  2. 表达情感
跟孩子谈他失去家人的感觉,可以透过言语、绘画或黏土的方式让孩子表达他内心的悲痛、伤心、甚至悔恨等等。

  3. 面对孩子的罪恶感
有些孩子会认为家人死亡是自己造成的。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会犯错,且他已经尽力表现得很乖了,他不需要为任何人的死亡负责。同时并帮助孩子回想和过世亲人的快乐日子,提醒孩子他也曾让他的家人感到很快乐。

  4. 让孩子有机会对失去的亲友表达心意
年长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们祷告、祭拜或参加亲人的丧礼,并告诉他们丧礼的过程与意义,至于年幼的孩子,若怕对他冲击太大,则至少可让孩子多少参与家人的悲伤与忙碌。比如:四岁的孩子,就可以教他如何折纸元宝。不过,别忘了给他您温暖的陪伴。

  5. 一起回忆
可和孩子一起回忆过去和家人在一起的情景,提醒孩子,‘他爱过你,你也爱他’,这些曾一起分享过的美好回忆,不会因为对方的逝去而变得没有意义。

  6. 讨论死亡
当发现孩子对死亡产生疑惑时,主动地和他讨论。越避免讨论,会更使得孩子觉得死亡是一件神秘又可怕的事。若他问其他家人:‘你会不会也死掉?’。目的是想确定他是否能有家人继续陪伴,这时可不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告诉他:‘我们当然都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一起很久很久…’

你不该做的事

  1. 不要刻意避免和孩子讨论死亡或当作事情没有发生。
不要避免告知他事实,甚至扭曲真相。例如:转移话题,或说:‘妈妈在别的地方’。

  2. 不要立即将孩子送走,或强迫他进入新的环境。
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处理心中的伤痛,就被抛进新的生活中(如寄养家庭、孤儿院),将会在他的心中留下极大的阴影。

  3. 不要强迫孩子勇敢、坚强。
有时悲伤哭泣是必要的,这时,告诉他们:‘你可以尽量哭’,会比告诉他们:‘不要哭’要来得好。

  4. 不要对死亡做不适当的解释。
  * 妈妈出远门去旅行了------这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是不告而别的,尤其当他等不到妈妈回来时,会更加的悲伤。
  * 死掉就像睡着一样-----有时孩子会害怕自己也在睡梦中死去。
5. 不要禁止孩子谈论有关灾难的话题或重述当时的回忆。
孩子可以藉由这样的方式来降低他的焦虑。

  如果,您对于孩子的问题还有任何疑惑,请与我们连络 080-080-990
  如果您是老师、社工或心理辅导人员,可利用上课、团体辅导或类似的活动,接触灾区儿童,台大心理复健小组备有针对儿童所设计之与死亡有关之主题的参考教材及教案,也欢迎来电询问。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帖子
2459 
经验值
13074  
注册时间
2008-3-26 

认证代购团长

如何帮助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
来源:http://921.yam.com/care/child.htm

  灾区百废待兴,灾民心理重建工作,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台大目前已经成立一个专业咨询中心,其中便包括由台大心理系之教师及研究生为主所组成之专业心理咨询小组,欢迎各服务团队有任何专业咨询之需求来电告知。
据媒体所载,许多民间团体已经开始注意到灾区儿童的各项心理问题。有些团体将就地组织安亲班,也有些团体正在招募寄养家庭或成立临时孤儿收容所。以下提出一些灾后儿童心理障碍之基本现象,及处理原则。期望能对灾后现场之心理辅导工作有所帮助。

亲近的人死了,孩子可能会怎么想?

孩子对死亡的想法与成人的想法不同。

不论文化背景、不论家族的宗教信仰,死亡常常被小小孩视为上天惩罚的结果。孩子不懂得死亡是人生必然的结果,也不懂得自然灾害中的死亡者或幸存者,往往只是随机的变数。有些孩子可能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乖、或者在地震发生前刚好曾经做错了事,所以害得亲人罹难。也有些孩子会想起有一次,他跟哥哥抢玩具吵架时,曾经暗自诅咒哥哥‘死了最好’。或是有一次妈妈罚他的时候,他曾经暗自发誓他有一天要‘让她好看’。地震发生后,哥哥、妈妈真的走了,好像应验了孩子的期望。他因此而深深自责,觉得亲人的死,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结果。

亲近的人死了,孩子完全没反应?

  就是因为孩子对死亡的想法与成人的想法不同,所以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常常会让成人十分诧异。<
  不要以为有些孩子没哭、没难过就表示他不了解自己已经失去了最亲的人。孩子没有社会经验,他根本不知道亲人死了应该用什么恰当的方法来抒发他自己的情绪。这时候他的行为,往往反映了他自己的那套对死亡的理论。
  有些孩子会忽然表现得特别好,不要以为他是在一瞬间长大了、懂事了。说不定他只是猜想,亲人的死亡是因为自己不乖、自己乱诅咒所造成的。如果从现在开始他都很乖、很听话,那么爸爸也许就会活过来了。想想看,随着时间,当孩子渐渐发现不论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没有能让亲人复生的时候,他失望的心情,他对自己的自责,会如何的累积,成为一辈子无法抹灭的心理伤害。
有些孩子会好像完全没事儿一样,甚至会比平常还要顽皮、不听话。别以为他不难过,他说不定就是因为自责太深,而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坏、更不乖,好让老天干脆把他也一起带走。或是让其他生还的亲人气不过揍他一顿,也好让他经由这些惩罚减轻一些罪恶感。

义工该做的事

  一、基本处理原则:
  帮助孩子处理重大变故的第一守则就是:鼓励孩子说出他灾害当时的经验,他目前的感觉,以及他想对往生者表达的心意。
  遭遇重大伤痛的儿童,也许对新认识的成人有许多的防御心,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如果能在灾区现场,以小型儿童安亲班的形式,让同龄的孩子有机会聚在一起,便可让同侪之间,透过绘画、黏土等活动,分享彼此的焦虑及恐惧。所以进入灾区的心理辅导者,别忘了多带些图画纸及彩色笔。
  此外,孩子也许会担心横死的亲人现在怎么样了。心理辅导者,可以透过简单的肌肉放松训练,让孩子了解到死去的人什么都不会想、什么都感觉不到了,心脏停止跳动以后,其实他们的躯体已经不会有烦恼、也不会觉得痛苦了。
往者虽已矣,但在世的亲人都难免期望能替亲人的死亡,找到其特殊的意义。自然灾害的不可知,让这样简单的动机都很难找寻到适合的出路。告诉较年长的儿童及青少年,每个人的生命有长有短,不会因为早死就让这个生命变得没有价值。他爱过你,也被你爱过,想想他的优点、想想在他生前你们一起分享过的美好回忆--那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二、应避免之处置方式:
  千万不要对孩子说,阿公阿妈或爸爸妈妈只是‘睡着了’。想想看,如果孩子真的相信了这个说法,说不定他晚上也会害怕阖上自己的眼睛,害怕自己也‘睡着了’。也记得把咨商者自己的信仰放在一边,尊重孩子家族中已有的特殊宗教信仰,轮回、灵魂、天堂…这些说法其实都与我们有相同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能镇定地接受死亡的事实。
照顾丧亲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固然重要,但切不可让孩子还没有时间及机会处理自己的这段经验的状况下,将他从现场带走,送到其他的都市,强迫他开始全然未知的新生活。想想看,身为成人,当我们面对亲人死亡,也需要透过许多丧礼的仪式,或是四周亲朋的共同祷念去面对往者已矣的事实,也在心中将自己与死去亲人之间的恩怨爱恨做个了结。如果孩子还没有在心中处理完灾后的各种伤痛,就直接被抛进新的生活中,恐怕对他生存的控制感,更是雪上加霜。之后若再辅以心理咨商,也错过了当下最好的时机。因此,在此要特别呼吁一些社会福利团体,在帮助灾区儿童寻觅安置场所时,也要同时注意其心理复建之时机。

最后,提醒大家,即便身为心理辅导者,我们自己也对灾害、死亡充满了畏惧与不解。面对这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与往生亲人有不同的关系内涵的孩子,咨商工作的进行中,必然充满了灰心与挫折。我们的目的,不是也不可能让孩子恢复,而是让他有勇气面对死亡的现实、了解自己的伤恸、感觉到同侪及社会的支持、仍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与未来的人生。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帖子
2459 
经验值
13074  
注册时间
2008-3-26 

认证代购团长

孩童常见身心反应家长协助手册

孩童常见身心反应家长协助手册
921 地震的工作经验
  周仁宇医师、陈锦宏医师 编印
  台中省都扶轮社 赞助
  东海大学九二一灾后重建资讯整合专线
来源:http://921.yam.com/care/cch/00aug01.htm

  目  录

一、孩童常见的灾后身心反应

  二、儿童灾后身心反应及协助方式
  重新经历类
  退避麻木类
  过度警觉类
  其他反应类

  三、家长常问的问题

孩童常见的灾后身心反应
这次地震过后,我们在新社及大里对儿童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以评估儿童的身心状况,我们发现有些灾后反应常出现在儿童身上。以下就最常见的十二项依序排行如下:
  1. 带着恐惧的神情,重覆与地震相关的游戏或言语
  2. 误以为地在摇晃
  3. 常常要注意逃生、防护用具,或注意房子的安全
  4. 变得更黏人,不敢独处
  5. 常表达担心地震再来,同时神情恐惧、害怕
  6. 接触跟地震有关的画面或情境时,神情就显得非常害怕
  7. 对很小的余震有过度的反应
  8. 考试成绩退步或做功课的时间拖长
  9. 易发脾气
  10. 做恶梦或半夜惊醒
  11. 心不在焉或发呆
  12. 不愿意讨论或回想与地震有关的事

※ 以上各项反应中,第1、2、6、10项属于‘重新经历’类;第3、4、5、7、9、11项属于‘过度警觉’类;第12项属于‘退避麻木’类;第8项属于‘其他反应’类。

以上每一项,都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儿童出现反应。许多父母带着孩子来医院求诊,也都是因为相当担心这些状况。在这五个月来的门诊经验中, 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孩子,经过父母的适当协助后,均可以在一至两个月时间,恢复生活的常轨 ,只有少部分仍需要进一步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如果家中的孩子有以上状况,爸爸妈妈可以怎么帮助孩子呢?
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详细说明儿童各类灾后反应,以及协助孩子的方式。

儿童灾后身心反应及协助方式

重新经历类
孩子会以各种方式重回地震发生当时的处境,想要重新控制那个经验。这些方式,包括游戏、幻想、目睹、与梦境。(量表第1至5题)

★状况一   孩子将积木堆高,再将它推倒,同时脸上显得茫然无助。
【协助方式】此时,如果我们陪着孩子玩,有时孩子会说出他自己的情绪:‘好可怕,房子都倒了’。因为是孩子自己发动的游戏,而且有大人陪着,他这次的经验不会再像地震当时那样无助;如果孩子处在混乱的恐惧中,大人可以帮他指认出害怕的情绪,让他清楚原本混乱的情绪,同时觉得被接纳。
地震刚发生后的避难所中,常看到孩子在玩有关地震的游戏,如果我们不让他们玩,便阻断了他们重新得回控制感的机会。现在,在组合屋里,我们见到孩子们彷彿回到三十年前的社区,许多玩伴,不停地游戏。除了‘爱玩’以外,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之中逐渐在新生活里找到熟悉感和控制感的轨迹。大人们自己重新适应的心理历程,若能和孩子分享讨论,必定可以为孩子的地震经验加入一些正向的意义。

★状况二   孩子很喜欢看和地震有关,可怕的电视报导。
【协助方式】这也是某种型式的重新经历,孩子以为这次的经验会比地震当时更安全。玩地震游戏常是好方法,但电视却常有反效果。大众传传播媒体的影像报导已经被证实对孩子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一般说来,影像所造成的压力要远大于声音和文字。所以我们建议,尽可能不要让孩子看这样的节目。但可以让孩子接触与地震相关的科学书籍,或与孩子讨论地震有关的知识。

★状况三   孩子每天都在入睡后一小时左右,突然在睡眠中出现哭泣、激动、害怕的表现,而且并没有完全醒来。叫醒他后却不记得刚才发生的事。
【协助方式】这是典型的夜惊症,孩子通常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旁边的人却被他吓到。这是孩子在浅睡期与深睡期交界时发生的状况,建议父母此时可以轻声安抚孩子再度入睡,后半夜通常不会再发生。这样的期况如果是在地震后才出现的话,通常只要孩子的焦虑得到处理,就可以改善。但如果情形很剧烈,或太常发生,或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改善,就要尽快到儿童心智门诊求助。
有更多的孩子半夜从梦中醒来,却不见得会吵醒大人。他们记得梦里的可怕情景,自己吓得要命,但不一定会说出来。建议您如果发现孩子醒来,可以只是陪伴孩子入睡,同时给他安全的保证。在白天时,再尽可能藉由谈话或画图让孩子把梦境表现出来并与他讨论。

★状况四   当别人不小心踫到他的桌子,就以为有余震而准备躲避。
【协助方式】不要笑孩子,即使他已经连续这么怕了五个月,也不要笑他。反倒是可以和他讨论下次可以用什么方式更快更安全地避难或判断是否真有地震。但同时也要告诉他刚才真的是没有地震的事实。长期下来,孩子很可能会很沮丧,因此必须注意孩子在这过程中所累积的无助和无力感。

★状况五   孩子突然慌了起来。
【协助方式】他可能是想起灾难的某个片段,不见得是事件,也可能是气氛、味道、光线的记忆。此时,我们可以抱着孩子,尽量使他温暖,给他熟悉心爱的玩具。轻声地与孩子说话,给他安全的感觉,并且告诉他,他是安全的。因为他的恐惧主要来自幻想世界,所以如果能与他讨论现在的人物、时间、地点等现实上存在的内容,也会有帮忙。

注意事项
‘重新经历’类的反应,如果持续太久。就等于孩子长期处在地震的压力下,常常会造成孩子在地震发生的几个月后,开始逐渐出现严重的创伤反应。因此必须特别注意。


退避麻木类
少数孩子会逃避所有和地震相关的事,这通常包括两部分:不愿意或不能回想,以及不愿意看到或经历。(量表第6至11题)

★状况一   明明怕地震,因此心情不好,生活作息改变,但就是不谈地震。
【协助方式】这时,硬逼孩子去讨论,通常没有用。比较好的方式仍然是替孩子说出他的状况(‘你最近比较没有精神,好像都不想动哦’),但不要急着改变他的情绪(不要说:‘不要这样有气无力的,像什么话’),也不要急着要他承认这是地震造成的。

★状况二   孩子只要上到二楼,就非常害怕,直到下到一楼才能平静,因此不愿意回到原本居住的地方。
【协助方式】这时,我们只能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情绪,必须起码让孩子知道他的情绪是正常的,任何人都会害怕;但同时也要对孩子的行为设限-可以害怕,但仍要去学校,仍得上二楼,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办得到。

★状况三   孩子变得比以前文静乖巧,个性变了个样。
【协助方式】孩子可能仍然惊魂未定,因此减少活动来避免让自己焦虑不安的事发生。这是孩子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控制焦虑,如果没有造成生活上的负面影响,则不需要急着让孩子恢复原来的样子。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对地震有不正确的想法,有的孩子以为因为他不乖或做错什么事,才发生这么严重的事。也有可能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勇敢,因此想要表现得勇敢一点。这个时候,建议您多与孩子讨论地震的知识,尽可能诚实地回答孩子关于地震的各种问题。

注意事项
‘退避麻木’类的反应常会受到忽略,而且这常表示,焦虑对孩子来说已经无法面对,而必须使用逃避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对这样的反应保持高度的觉察,非常小心地观察。

过度警觉类
 这是孩子在灾后最常出现的反应类型。(量表第12至18题)其实不只孩子如此,任何人在面对突然的巨变时,都会有高度的警觉。必须要等到环境可以完全令人放心后,才有可能消退。

★状况一   地震后孩子常翻来覆去,躺在床上很久才能入睡,也常半夜醒来,或一早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
【协助方式】当孩子很焦虑的时候,便非常容易失眠。有的孩子不容易入睡,有的孩子则太容易被吵醒。当孩子很紧张的时候,他们通常会黏着父母,不让父母离开,而入睡则是他非得离开父母的时刻。因此,我们可以在入睡前,陪孩子念一段故事书,或做些孩子喜欢的静态活动,当成是一种入睡前必有的仪式。如此,可以让睡眠变成是一个比较放松的经验,孩子的睡眠常会改善。
  但是,如果孩子的失眠状况已经严重影响白天的作息,且持续超过数个礼拜。则应至儿童心智门诊求诊,极短期的药物治疗常常可以有极大的改善。

★状况二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男生,地震后整天盯着天花板看,怕房子像那天夜里那样倒下来。他几乎不让爸爸离开他的视线,很容易受到小余震的惊吓。他每天都吵着要爸爸带他离开大楼里的家,到公园去,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廿次。爸爸很担心孩子从此变成一个胆小的孩子。
【协助方式】孩子有过度或过久的警觉反应,表示他仍然觉得不够安全。我们不能急着叫孩子不要害怕,因为害怕是他现在最重要的武器,拿掉面临大敌的人手中的武器,只会造成更大的恐慌。
后来这位父亲很有耐心地,告诉孩子:‘爸爸知道你在害怕,害怕是正常的’,他陪孩子准备了各种安全的措施;并且固定时间陪孩子去公园,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离开他害怕的大楼一阵子;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他都陪孩子念故事书。我在门诊什么也没做,只是支持爸爸继续做下去,一个月后,这个小男孩已经不再过度害怕地震了。

★状况三   孩子在地震后变得很不专心,持续力也变差了。
【协助方式】921地震后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在学校里不会出现上述在家里出现的那些反应。倒是许多老师不约而同地发现:班上的学童变得比以前好动、不专心。这通常有几个原因:
1. 灾后许多学校都受到严重损害,孩子上课的空间变得狭小拥挤,或是改在户外上课,使得令孩子分心的刺激物增加。
2. 学校重建时有很大的工程噪音。
3. 上课时间变的不固定或与以前不同。
4. 整个环境变动太大太频繁,有的孩子会幻想:‘说不定明天以后就永远不必上课了’。
5. 活动空间减少,孩子精力无处发泄。

因此,固定作息、减少环境的变动、并且让环境单纯化是让孩子专心的第一步。可以适当的提醒孩子,也可以在孩子开始要分心的时候,让孩子帮忙你做件小事,拿个东西,再回来写功课。另外,也可尽量安排时间或机会让孩子可以有足够的运动量。

★状况四   一个原本活泼外向的低年级女生,在地震后变得很胆小,不敢让妈妈离开自己五公尺以上。一直到一个月之后,仍然不能让妈妈离开自己的视线之外。
【协助方式】年纪越小的孩子,越依赖妈妈。他们在平常就常需要主要照顾者的协助,灾后会变得更为明显。此时您可以尽可能地陪孩子,通常孩子在依赖的同时,也会有独立的需要。您可以用其他各项的作法,等到焦虑逐渐降低之后,孩子自然会想自己玩。
您必须注意孩子是否己准备好,并且在那时适当的鼓励孩子自己独处。您也可以使用渐进的方式,先让其他大人在某些时候代替您陪孩子,再渐渐让他在白天有短暂的独处时间,再慢慢增加独处的时间长度。一开始不要太久,以免孩子过于挫折。夜晚常是最困难的时候,建议您在此阶段尽可能在入睡前陪着孩子。您不会因此而宠坏孩子。
 
★状况五   一个原本功课很好的高年级女生,地震后每天都在打电动玩具,变得不想念书。妈妈一直问她:‘你怎么了’,她却什么也没表示,继续打电动。
【协助方式】此时,不论是用指责或鼓励的方法要求孩子念书,通常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因为,孩子的困难并没有得到解决。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处在很大的焦虑中,她很怕地震当晚那种恐怖的情形再发生,因此无法安心。同时,她也觉得自己这样不够勇敢,因为有太多的情绪无法处理,才出现这些情况。我们建议妈妈直接问孩子孩子:‘妈妈觉得你好像在害怕。’

注意事项
‘过度警觉’是一个最明显的症候,让我们了解孩子对地震的初期反应。常有很多人说,要倾听孩子,要去了解孩子。花时间陪孩子渡过这些情绪,常会有意外的收获,不少家长说,经过这一次,他好像比较知道可以怎么和孩子沟通了。

其他反应类
有些大人不会有的反应,会在孩子身上出现(量表第19 至24题)最常见的是考试成绩退步、变得比较不乖或消沈,在小小孩则常可以看到退化的情形(例如:尿床,吸手指)。

★状况一   孩子在地震后变得很容易发脾气,变得很不乖,常不守规矩。
【协助方式】建议父母做到:‘在情绪上支持孩子,但在行为上要清楚地设限。’比如,您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心情不好,妈妈很心疼,但你还是必须把功课做完才能看电视。’清楚的规矩,只要不是完全没有弹性,对孩子的混乱心情将会是有帮忙的。

★状况二   有位妈妈来求诊,因为她念国小三年级的的孩子变‘幼稚了’,变得像是学龄前的样子。晚上开始偶尔尿床,常常哭闹,白天一直咬指甲。
【协助方式】不要急着要求孩子变回成熟的样子,虽然这通常很快就会过去。此外,也不要嘲笑孩子。这不表示我们只任由这种情形继续。您可以告诉孩子,这样的情形其实是很正常的,而且妈妈愿意和他一起想办法。同时回想当年孩子小时候,有这样的问题时,您是如何一步步教会他的。

忧郁反应:
在量表的24题中,有几个题目特别与孩子是否有忧郁倾向有关,可做为了解孩子的参考。(量表第9至14题、第23题)


家长常问的问题
问题一
地震时我们家没发生什么事啊,怎么地震后他变了那么多?
【回应】
地震把原来的秩序都打乱了,作息变得不固定,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变得难以预料。让孩子变的不专心的,不见得是地震本身,环境的变化才是主因。

问题二
地震后,我自己情绪也很不好,会不会是我影响了孩子?
【回应】
父母的情绪是影响孩子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门诊中有许多孩子,强烈的灾后反应并非因为地震本身,而是因为父母吵架,当父母亲自己的情绪得到抒解,孩子也就好多了。建议父母亲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孩子在此过程中,也将学会您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这才是最有效果也是最自然学习的身教方式。

问题三
有没有什么方法,处理孩子的各种状况都很有效果?
【回应】
许多父母亲在回诊时告诉我们,有两个方法最能帮孩子重新得回控制感。第一个是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陪孩子一段时间,让孩子决定是要你念故事给他听,还是他讲故事给你听。第二个方法是,陪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带孩子去买他想要的东西回来布置,不过一定得事先设定上限(否则他选得太贵,不论买或不买,都有反效果)。

~给家长的一些话~
每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作是给自己的礼物!
甜言蜜语永不嫌多,让你的孩子知道你对他的欣赏。
身体的接触是爱最有力的表现,拥抱或是摸摸孩子的头,都能传达你的关心,让孩子觉得安全。
疼惜孩子,也要宝贝自己喔!
每个人都有坚强和脆弱的时候,如果你觉得需要帮助,大声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帮忙。


让我们一起携手,在孩子复原的路上!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帖子
2459 
经验值
13074  
注册时间
2008-3-26 

认证代购团长

灾变后如何帮助你的孩子

灾变后如何帮助你的孩子
  台大921灾后心理复健小组制作
来源:http://921.yam.com/care/helpchild/baby.html

  亲爱的家长:在经历了这次的大灾变后,孩子们会产生的反应有很多?以下提供的资料,是参考美国心理学家们的经验所撰,,有些孩子虽然目前看来很好,却可能在灾后数周或数月表现出来。
一般而言,孩子的情绪反应并不会持续很久 ,若孩子持续出现这些反应超过三个月甚至半年,请您与各地的精神医疗团队联络,若您目前有任何疑问,请您拨台大921灾后心理复健小组的心理复健服务专线080-080990,由我们来和您一同解决问题。

婴幼儿篇(0-2.5岁)
可能的创伤反应        家长的处理方式
•睡眠与如厕时间的错乱
•对大声或不寻常的声音、震动有惊吓反应;过度警觉
•僵直(身体突然不能动)
•急躁,无缘由的哭泣
•丧失已习得的语言与动作能力
•退缩、害怕分开,黏着家长
•对造成灾难相关的事情(如影象或身体感受)有逃避或警觉反应        •维持孩子在作息与饮食的规律性(如每天有固定散步睡觉吃饭的时段)
•避免不必要的暂时分离
•提供额外的安抚活动(如睡前陪孩子更多的时间,唱歌或说故事等)
•预期孩子有暂时的行为退化;勿过度担心
•协助孩子用简单的话说出他内心复杂的感觉;在闲谈中让孩子用简单的话将事情说出来
•就地取材,给孩子简单的游戏道具(如石头、沙子,使用过的筷子等),让他能把灾难有关的害怕感受玩出来

学前幼儿篇(2.5-6岁)& 学龄儿童篇(6-11岁)

可能的创伤反应        家长的处理方式
•重复叙述创伤的经验
•明显的焦虑与害怕
•对灾难后特定事件的害怕
•害怕灾难再度发生
•不想要的视觉影象与创伤记忆挥之不去
•在学校不易专心学习,成绩下降
•日常的行为退化到较小年纪的模样
•特别退缩、静默不语或特别难管、不听话
•对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睡眠失调:做恶梦、梦游、不易入睡
•抱怨身体疼痛,或查无原因的病痛
•对灾难周年纪念、节日的哀悼或烦乱反应        •倾听并容忍孩子重述事件
•尊重并鼓励孩子表达对害怕的感受
•不要随意离开处于害怕中的儿童身边
•允许孩子在睡前用不同的方法来面对害怕:读故事书、听故事或音乐、半夜作恶梦时有自己喜爱的东西陪伴
•预期在学校的表现会暂时下降
•虽了解孩子的退化行为,然而仍应要求孩子有基本的礼节与遵守常规
•倾听孩子对灾难事件的误解,特别是那些自责或奇特的想法
•循序渐进的协助孩子产生对灾难事件的真实看法
•逐步让孩子能重新掌握他自己原可自理的生活步调

青少年篇(11-18岁)
可能的创伤反应        家长的处理方式
•灾难引发的失控行为:如从事危险的行动(拼命入灾区抢救生还者)
•努力不表露出异样情绪,如哀痛、罪恶,羞愧等
•为避免面对内在伤痛,因而逃避而从事许多外在的活动
•容易发生意外
•睡眠与饮食失调
•发现自己对灾难的影象与记忆挥之不去,并烦恼不已
•产生忧郁、退缩及悲惨的世界观
•个性改变,与父母或亲人的相处方式改变
•为逃避因灾难产生的创痛与记忆,从事拟似大人的行为(如结婚、怀孕、退学,切断与旧友之间的关系)
•害怕长大,需要家人的呵护        •鼓励青少年和家人或亲近的大人谈谈对灾难的经验与感受
•让孩子知道出现这些强烈的哀痛、罪恶,羞愧等的反应都是正常的
•协助孩子寻找一些能带给他们成就感或建立自尊的活动
•鼓励孩子去从事运动和舞蹈
•注意青少年在家中、学校以及同侪间的行为
•协助青少年了解“灾难会造成心理创伤”的事实,并知道需要时间来克服
•不要急着做重大的决定
•当出现忧郁、易出意外、鲁莽行为,以及个性改变的迹象,加以关心及了解,必要时寻求专业协助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帖子
2459 
经验值
13074  
注册时间
2008-3-26 

认证代购团长

如何陪伴他人走出丧亲之痛?

如何陪伴他人走出丧亲之痛?
李开敏(台湾大学社会系兼任讲师) 摘自慈济月刊1999年10月号
来源:http://921.yam.com/care/grieving.html

  陪伴不是接过对方的痛背在自己身上,而是伸出自己的手,让丧恸的家属知道:有人同行。
  悲伤源自失落,死亡是终极的失落。死亡的形式和遗族的悲伤调适有很大关系。毫无预警的意外死亡,较预知及有时间缓冲的死亡,对遗族是更困难接受、也需要更长时间的调适。
九二一地震导致成千的家庭破碎,无数家庭在遽失家人后,面临解组的残酷考验。无论城乡,有的走了两代、有的仅存一人,有的人震惊、麻木,有的哀痛逾常……调适不好的会陷入沮丧无力、丧失活力与求生意志,或转向酗酒或发展出生理症状,必须及早预防。

助人者要自觉也要示范稳定
  
悲伤辅导需要经验、敏感与同理心,一般来说,有三类人可从事:专业人员、受过训练的义工、已复原的家属。
  辅导过程中所说所做,不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对方的需要;也就是不因自己的不安焦虑而喋喋不休,或转移话题;不强把自己的价值观或想法加在对方身上,要能省视自己的成见甚至偏见;保持开放的心,敏察丧亲者的需要,也保持清明的心,分辨自己与对方的状况,掌握彼此的界限,不逾越、不纠结。
  地震造成的创伤是集体式的,助人者须洞察自己的反应,因为陪伴家属的同时,我们只有清楚自己的状况及限制,才能保有平衡的心,也才能示范出此时家属极需要的安定感、稳定感;并在助人历程中感受活泼的心,比如灵光一现的创意、学习、交心的感动与成长。
陪伴不是接过对方的痛背在自己身上,而是伸出自己的手,让丧恸的家属知道:有人同行。

聆听、陪伴,是最基本的支持

  在同一场灾祸中幸存的家人或族人,都会背负着沈重的罪恶感,太多内在的自责:‘为什么不是我?’‘如果我……’这样的罪咎很难解套,彷彿要为逝者的亡故负责。
  相对于内心的愧疚,生还者多半也有强烈指责的需要。因为对莫名的大灾难,除了惊恐,也挑起心中种种愤恨不平,恨建商、恨天地不仁,怪政府、媒体、气此时暴露的人性弱点……
  透过诉说、回忆、分享,悲伤可以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即使勾起伤心,如此的面对仍是绝对必要。因此旁人能够聆听、陪伴,是最基本的支持。
对于强烈的情绪表达,无须制止、建议、说教,任何人遭此巨变,都会有难以承受的悲痛、愤恨;此时听者的接纳、尊重、给予空间,是很重要的。

几个引导的方法:

  【唤起现实感】
  悲伤辅导中,有时我们用‘现实感’来引导:
  ‘事发那么突然,你也吓坏/受伤了,究竟能做什么救出家人?’
  ‘如果真的回头去救,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几千人丧生,是不是都是他们家人的责任,没把他们救出?’
  ‘如果家人有错,是什么错呢?’
有时经过现实感的加强,家人终会承认:如此天灾,人各有命,生者无罪,自己也是灾难中的受害者。

  【易位法】
  辅导中也可尝试‘易位法’问家属:
  ‘今天若走的是你,你会怪家人吗?’
  ‘你的家人如在天上看到你如此伤痛及不原谅自己,他会怎么想?’
  如果当事人能转换角度,站在逝者立场,较能抽身看到自己的沈溺,或许会愿意为逝者放下心头重担,好好地照顾自己,不再苛责自己。
  其实平心静气地想想,大家都是受难者,无人幸免,即使保住性命却失掉了亲人、房子,前途茫茫,自己重伤累累,也是直接的受害者,何忍再加诸责难?
辅导关系稳固时,有时我会诚恳地告诉当事人,逝者已解脱,但无法解脱的是生者,他打算困在离苦伤悲中多久呢?他还要惩罚/不原谅自己多久呢?

  【仪式转移】
  减轻思念、不舍、罪恶感的方式很多,宗教仪式、布施植福、念经回向等,都让遗族有机会透过某些方式实际地纪念逝者,或为他们尽一点心力;民间的折纸钱、莲花、烧衣物等习俗,都提供了具体的哀悼方式,在参与过程中与亲友结伴,感受到支持。
我始终努力学习以更轻松与正面的态度看待‘死亡’。比如西方的追悼会可以是欢喜的,主题常是‘庆祝某某人的一生’(celebrate someone's life),有歌有回忆、有笑有泪,这样不针对‘分离苦’而更兼顾‘生前欢聚’的悼念方式,值得我们借镜。

  【创作发挥】
创作在悲伤治疗上的效果也不容忽视,日记、音乐、诗文、绘画、手工艺、舞蹈、戏剧等,在在都有洗涤与净化心灵的作用。‘安妮的日记’、‘周大观的诗’以及九二一之后的音乐会、雕刻等,都可见到人类透过艺术文化创作,让苦难升华的本能。

  【放松练习】
  此外,令人难以承受的是,灾变亡故者的死亡形式所伴随的惨烈、变形,家属悲痛的强烈情绪造成视、听、嗅、触觉上难以抹灭的记忆。因此,认尸的家属或陪伴的志工、挖尸的消防及军警等救难人员,常在灾后出现一些压力症候群,如:恶梦、记忆再现,身体不适乃至身心解组的状况;这些症状在辅导过程中常运用放松练习、冥想,来教导当事人用更多的方法减缓症状。
  地震后,身心常感到‘天摇地动’,是很典型的压力反应。我有时带的放松练习只是邀请大家安静地深呼吸,练习蹲马步,在静中找回双脚踏稳土地、以及身体的平衡与重心,让身体能加强并记住一个放松与稳定的经验。
如果再加上心灵层面,可以邀请对方冥想身体累积的压力、紧张与所有沈重的情绪,透过脚底的涌泉穴释出;或是用自己的脚丫和地球说话,紧紧地贴近、告诉地球:‘我爱你。’‘很抱歉,曾经给你的破坏,请原谅。’灾难将我们和宇宙的信任关系拆毁,这部分的重建也相当必要。我常告诉团体成员:‘与其活得提心吊胆,不如把精力用来修补天人关系。’

  【转念法】
同样的,如果当事人活在悲苦思念的深渊,无法自拔,我会邀请他每次以泪洗面时,用一点时间‘转念’--将‘不舍’、‘不甘’转为祝福,祝福对方离苦得乐。我们的祝福也可以配合深呼吸,每一口深呼吸都在心底送出一朵代表祝福的莲花,一朵给逝者,一朵给众生,一朵给自己。练习转念的同时,也缓缓地转换了情绪,放大了自己关怀的角度。

  【幽默法】
  很多人无法接受沉重时还有幽默的空间,然而幽默是极佳的良药,也透露着我们面对灾痛虽无奈,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应对。一位灾区阿嬷说:‘呷饱等地震。’又说:‘这么老了还有机会来露营。’她的自嘲中有她因应灾难的智慧,值得学习。
地震后很多人说,看到别人笑就心中有气,丧亲者更是哀戚愁容。对前者我会不解地问:‘全台湾的人都不笑会让我们复原得快些吗?’后者我会耐心等待,有一天当我看到悲伤的面孔闪过一抹笑容,我会告诉他:‘真好,你又能笑了,在天上的亲人一定很开心。’


  ※ 悲伤辅导需要相当大的专业人力,配合社区特性,并结合地方及志工资源,提供个别、团体或家庭的咨商,以协助社区走向复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四川地震救援工作信息汇总贴(主要来源于全国NGO) ...
快速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754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5 Copyright 2004-2024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开发者:广州盛成妈妈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版本:11.12.0 应用涉及权限APP隐私协议

回顶部